3岁的小宝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。他每天精力无限,在家里东翻翻、西滚滚,像个小猴子一样调皮。同时他也古灵精怪,每天都跟爸爸妈妈斗智斗勇。对于爸爸妈妈来说,这日子过得真是既苦又甜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比如有一回,爸爸把一筒卷纸放在了较矮的桌子上。这个小家伙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就把卷纸丢得老远,然后站在旁边哈哈大笑。妈妈一听见这个笑声,就知道:“坏了,这家伙准又干了啥坏事!”果不其然,只见一筒卷纸在地面上铺开了老远。妈妈跑过去一边训他,一边把纸卷好。可这小家伙反而笑得更欢快了。
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。除此之外,最让妈妈头疼的是这个小家伙不管你跟他说了什么,他都喜欢回答你一个“不”字。
不知道你家是否也有一个“同款”的孩子?遇到这些情况,爸爸妈妈常常感到很无奈,有时候甚至会控制不住自己去吼孩子、骂孩子。妈妈常常抱怨:“不吼不骂不行啊,就怕这孩子发展下去会变成熊孩子。”
其实,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。这只是3岁左右的孩子进入“叛逆期”的正常表现而已。如果你依然担忧,我们不妨来看看《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》这本书。它或许能够帮助你,解答你的困惑,让你与孩子共同成长。
《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》是一本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家庭教育类书籍。这本书里有很多日常的小例子,你可能会在其中发现自己家庭的影子。在每个例子之后,都会配上解决方案。我们可以自行尝试,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好方法。
在这本书里,主编秦泉告诉我们,3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会有这些行为:
1、好动。在成年人眼里常常会表现为调皮捣蛋。
好动,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天性。其实人在整个生命阶段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向外界探索。你做的工作,你跟朋友之间的相处,都是在与外界做出联接。
而孩子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不得不面对这个对他们来说极其陌生的世界。他们对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抱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们尝试着各种方法去探索外界的事物。比如文章开头说的那个例子,小宝丢卷纸的行为就是一种对物体运动轨迹的探索。
当然,这里说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孩子3岁左右的年龄段来说的。3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形成“自控力”,这些行为对3岁左右的孩子们来说,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。但是,大龄孩子再出现这种行为的话,就需要寻找下原因了。
2、喜欢说“不”字。
“不”字有“拒绝”的意思。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心理学的相关书籍里会提到:“老好人”的典型表现就是不会“拒绝”别人
这对于他们自身来说,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。想尽办法去学会说“不”,这对于成年人来说,并不容易。
我们都如此不容易了,又怎么忍心去破坏孩子们说“不”的权利呢?
如果你的孩子能在3岁左右对你坚定地说“不”字,那么你应该感到欣慰。这是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表现。
比如,你让他用勺子吃饭,他说:“不要!就要用筷子!”
他明明不会用筷子,却一定要用,还用得很开心。这就是孩子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作出的行为。
这代表着孩子正在慢慢长大,这是好事。
3、遇到困难容易发脾气。
孩子们在对外界进行探索的同时,也会得到外界的反馈。有时候这些反馈并不是积极的。
比如,小宝在堆积木的时候,喜欢把积木堆得高高的。他会很开心地看着积木像建房子一样,从平地变成高楼。可是,因为他的手法还不熟练,经常堆着堆着就会失败——积木倒掉了。小宝就发起了脾气,把其他已经堆好的积木全部推掉,可能有时候他还会嚎啕大哭。
孩子遇到困难发脾气和哭是非常正常的。3岁左右的孩子,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。我们不能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不能要求他们冷静地看待失败。而且,他们因为年纪较小,也并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。所以遇到困难和失败时,他们就很容易受到打击
那么,在分析完3岁孩子的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之后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呢?
在《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》这本书里,主编秦泉给我们分享了一些好的方法。
首先,不吼不叫,不打骂孩子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大山里对着群山大喊的经历?你喊得越大声,回音也就越大。当回音重叠在一起时,就会变得混杂,让人听不清楚。
同样的,当我们对着孩子吼叫得越大声时,孩子其实是很难听清楚我们吼的内容的。他们听不清楚,也就不会起到教育的作用。这时候,他们除了害怕,不会给你任何积极的反馈。如果这时候你气不过,将吼叫升级为打骂,那么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。
因此,我们做家长的,在孩子调皮捣蛋时,请一定轻声地告诫孩子:“你那样做是不对的。我们应该要这样做。”如果孩子还是不听,请一定多说几遍。慢慢地,孩子的行为就会变得规矩起来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。
其次,鼓励孩子进行尝试。
当孩子拒绝你的提议时,不妨鼓励他进行尝试。比如说他硬要用筷子吃饭,我们就不该打击他说:“你不会用筷子,肯定是夹不起来的,还是用勺子吧。”
像这样打击的话语说多了,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,容易变得不自信。
那是不是孩子所有的想法我们都该支持呢?并不是的。像有危险的想法、会伤害到他人和自己的想法,我们都应该坚决地拒绝孩子。随后再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最后,常常给孩子一个拥抱。
常言道:看一个人的人品,不要看他说得如何,而是要看他做得如何。由此可见,行为比语言更有力量。在人与人的肢体接触中,我们常常能获得心灵上的温暖。这对于孩子来说,其实也是一样的。
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,给他们一个拥抱,用行动去安慰他们,他们就会很快放松下来,然后停止发脾气和哭泣
这一招其实经常出现在很多电视剧的剧情里。女主角遭受到不公正待遇了,坐在那里哭得稀里哗啦的,这时候来个男主角或者是男配角什么的,一个上前紧紧抱住,女主角就会慢慢安静下来。
虽然这个例子有点儿“狗血”,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招确实是挺好用的。不妨拿来一试。
方法其实还有很多,但大都是殊途同归。“爱”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每个孩子这一生都只有这一回“3岁”的时光。其实,我们也不必把“3岁”看成是个叛逆期。当你用爱去灌溉孩子这棵小树苗的时候,用耐心去等待他成长的时候,压根就不会有什么“叛逆期”到来的感觉。孩子依然是那个可爱的小天使。没有谁是因为“爱”而变坏的,请永远相信这一点。而“爱”绝不等同于“溺爱”。该管教的时候依然需要管教,只是,我们更应该注重管教的方法,而不应该仅仅只看一时的管教效果。
教育之路,应该是家长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道路。而“爱”的教育,需要我们长期的学习与实践。我们终会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母!